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战国末期的一次决定性大战。这场规模空前的战役中,赵国先后三次共投入四十五万大军鼎信天下,但因赵孝成王临时换帅,由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统军,被秦将白起设计诱敌深入,最终补给线被切断,赵军被分割围困。
在绝境中,赵军多次突围失败,伤亡惨重。最终二十多万投降的赵军,竟在夜间被白起下令全部坑杀。这个骇人听闻的消息由两百多名幸存的少年兵带回邯郸,震惊全国。赵国几乎将当时的青壮兵力全部投入战场,结果全军覆没,直接导致国力急剧衰退,从“关东六国之首”跌落至中等水平,再也无法单独抗衡秦国。自此,秦国统一六国已只是时间问题。
秦王政即位后,继承先辈基业,最终历经十余年吞并六国。但在这场统一战争中,赵国却是最顽强的对手。秦国从公元前236年起到前222年才彻底灭亡赵国,仅攻下赵都邯郸就耗费近十年。相比之下,攻灭楚国仅用了三四年,可见赵国实力之坚韧。
展开剩余64%赵国能在长平之战后依旧顽强抵抗秦国,原因不仅在于赵将李牧的卓越军事才能。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善于实战鼎信天下,曾多次大败秦军。但真正支撑赵国的,还有三方面因素:
首先,赵国自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以来,北部雁门一带一直驻扎着一支数十万的边军骑兵。这支部队独立自治,由代地、雁门、云中三郡的赋税供养,军费自给,几乎不受赵都直接干涉。因此在长平之战中,这支骑兵几乎未受损,依旧保持强大战斗力。
其次,长平之战后,赵国有二十多年的恢复时间。新一代成长起来,兵力逐渐补充,虽远不及巅峰,但仍强于韩、燕等弱国。比如在鄗代之战中,赵国动用二十五万大军,不仅击败兵力更多的燕国,还直逼燕都蓟城,迫使燕国割地求和,展现出不俗实力。
最后,秦国在长平之后一度陷入政局动荡,四王先后去世,导致兼并步伐放缓。这给了赵国宝贵的喘息时间,国力逐渐恢复。等到秦王政亲政,重新展开统一战争时,赵国已能在宜安、肥下、番吾等地与秦军连战连捷,甚至全歼秦军,成为秦国最难攻克的对手之一。
总的来说,长平之战固然让赵国元气大伤,但凭借边军的独立存在、数十年的恢复以及李牧等名将的卓越指挥,赵国依旧保持了不容小觑的军事实力。这也是为何秦国在统一战争中花了最长时间对付赵国的原因。
发布于:天津市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