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最后的君王周赧王,看起来并没有典型的“亡国之君”那样凄惨的下场——因为他在秦朝灭周之前,早就“下线”了。可问题来了:既然周赧王死了沪深策略,为什么没有人再继位?周朝到底是怎么悄然走到尽头的?这段历史有些复杂,学界至今还有争议。下面把故事用通俗的语言讲清楚。
周赧王本名姬延,是在公元前315年登基的,直到公元前256年去世,共在位整整60年。他的遭遇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却又名声与权力都走下坡的一位天子。
先说名字——“赧”并不是正式谥号,意思接近“惭愧、面红耳赤”,暗示对丢失江山的羞愧。有人把这当作对他的评语:把江山丢了,愧对先人。但换个角度看,姬延如果能说话,大概要抱怨:我当时根本不是掌握实权的“天子”,当了名义上的君主而已。周室早已风光不再,真正的领土只剩下洛阳附近一小块,连称王都像是“住在王宫里的管家”。
展开剩余80%这里要解释一下“东周”“西周”的说法:我们常把周朝分为西周(都城在镐京)和东周(周平王东迁到雒邑后的阶段)。但到了东周晚期,所谓的“东周”和“西周”并不是当年西周的广阔疆域,而是周王室最后分封出的两个小公国,全名应是“东周国”“西周国”。换言之,周赧王掌握的只是王宫和名位,东周、西周两块小领地反而由周室的旁支或诸侯实际控制。
说到为什么会分裂成两块地,这要从周室内部的权力斗争说起。周定王去世后,王位的继承混乱不堪:兄弟相残,短短八个月里先后发生了弑杀。后来继位的周考王为防止再被暗算,干脆把地分给手足,让大家各自为王、相安无事——于是出现了西周公、东周公这样的封号。到周赧王的祖父周显王时期,周王室只剩下洛阳的王宫,君主权威名存实亡。
周赧王虽然名为天子,实际上地位很尴尬。他既受旁人轻视、又要面对强邻的压迫:诸侯会借粮、借兵、借道,或直接抢地盘。最著名的一次冲突发生在公元前307年:秦国攻占了附近的宜阳,并设三川郡沪深策略,离王宫很近。秦国的领主(文中称秦武王)竟然想进王宫“试举九鼎”——九鼎是古代象征王权的宝物,非分之想等于公然挑衅。周赧王拒绝后,秦人强行把他赶出王宫,逼他流亡到西周国暂避。秦人侵入王宫后竟然在自作主张的举鼎表演中发生意外,台上之人力过猛丧命,情形耐人寻味。
时间流逝,周赧王仍活着,权力却日益微弱。公元前260多年,楚国国君以天下正义为名,请求周赧王号召诸侯合纵伐秦,说只要天子一令,天下诸侯都会响应。周赧王一时兴起,颁发盟书,任命西周公为大将军,开始筹兵讨伐秦。可问题是,周赧王既无实权又无雄厚财政:他无地、无粮、只能靠借贷筹款。
周赧王想出个办法:发行“债券”,向有钱人承诺——帮我出钱,若能战胜秦国,你们的投资将有丰厚回报(即分得战利品)。富人们被诱惑,纷纷借钱来支持这场战争。西周公用这笔钱组织了五六千军队和军需,表面看起来万事俱备。可真正要动员诸侯联军时,周赧王等了三个月,真正赶来支援的只有楚、燕两国,兵力寥寥,根本抵挡不了强大的秦国。合纵的壮举就此流产,像个“开了场却没收尾”的闹剧。
耍手段借钱的后果很快显现:那些被周赧王“吸引”出资的富户们拿着借据来讨债。周赧王根本无力偿还,只能躲避债主,传说中“债台高筑”的典故就在这里有了生活化的影子。与此同时,秦国并未放过周边的小邦,扬言要灭掉西周国。西周公只好亲赴秦国求和,才曾暂时保住性命。
最终,周赧王在债务和政治压力中,于公元前256年病逝;与他同期的西周公也在同年病故。按理说,周国还能再立一位君主,但事实并非如此:周王室早已没有一寸可供独立统治的土地,王室成员寄居在他人地盘、生活拮据,子嗣们也不敢轻易继位——谁敢在债主追讨、敌军环伺的情况下接手“天子”名号?于是周室内部自觉地没有再推动立新的天子,周朝就这样在一种默契与沉默中走向终结。
周赧王去世后,西周国在公元前255年被秦所灭;东周国则拖到公元前249年才被秦并并灭。到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全面兼并,九年后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齐国,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这样算来,从周赧王去世到秦始皇称帝,已经过去了三十五年。若秦始皇真想羞辱周赧王,也无从下手——因为那位天子早已不在人间,也没有了王室延续的舞台。
总的来说,周赧王并非被一场大战直接推翻,他代表着一个已经衰微到只剩名号的王朝。周朝的终结,是内部权力分裂、外部列强崛起、以及历史必然共同作用的结果。周赧王一生的悲喜,折射出一个王朝从昔日辉煌走向消亡的漫长过程。
发布于:天津市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