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聚财略
近日,第32届广州园林博览会(秋季场)在广州开幕。作为国际性园林盛事,园博会既是生态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也为探讨城市绿色发展与未来生活图景提供了重要平台。
本期评论特邀三位专家学者,围绕园博会在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推动绿色空间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的价值展开论述。专家从多维度解析园博会所蕴含的生态理念与实践路径,并就其如何助力“绿美广州”建设、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专业见解。
园博有期,绿美无限。以园博会为契机,深化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城市更新走向精细化的微更新,我们面临的核心挑战,已从“如何建设”转向“如何可持续地治理”。在广州这座有着千年花城美誉的城市,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如何让这种深植于历史的绿色基因,在现代城市肌理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驱动高质量、可持续更新的核心力量?
我们团队在广州多年的风景园林实践表明,以城市生物文化多样性为视角,重新发现并激活地方性生态知识的价值,能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启迪。
聚财略
新视角
何为城市生物文化多样性
常规的城市建设,常遵循工程思维:将自然简化为可配置的景观要素,追求一次性的建成效果。其结果往往是“见物不见人”——空间虽在建成之时引人瞩目,却因与社区生活和文化脉络脱节,而面临公众参与不足与长期管护乏力的困境。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理解并引导城市中人与自然复杂互动关系的新范式。
城市生物文化多样性正是这样一个前沿视角。它旨在观察和理解一个核心现象:在城市这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动物、植物)与文化多样性(知识、实践、价值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处在持续的、动态的相互建构过程之中。其核心在于“动态互构”与“价值多元”——它承认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对自然的价值判断与实践方式各异,而城市的绿色活力,正源于对这种多样性的尊重与引导。
在此视角下,地方性生态知识——即源于特定地域生活经验,关于本土物种、环境认知与可持续实践的智慧体系,便从背景信息跃升为关键的治理资源,成为链接生态过程与社会过程的核心杠杆。其价值在于能够驱动社区从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的关怀者与共建者。
广州实践聚财略
地方性生态知识如何激活社区
广州,作为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都市,其“因势利导”的传统生态智慧与丰富的民间自然知识,为应用此视角提供了绝佳土壤。我们在旧南海县社区的微更新,便是一次具体探索。
首先是地方性生态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挖掘。我们通过文献分析与社区访谈,系统梳理与场地紧密关联的植物知识:岭南十香所承载的风雅记忆——其中如素馨,自南汉起便名动羊城,以其雅洁之姿融入女子饰戴、市井装饰乃至香药制作,深刻塑造了广州花城的气韵;深深嵌入日常生活的智慧:如社区居民在房前屋后种植猫爪草,用于煲汤以助散结消淤;利用夜来香滚鸡蛋汤,取其清肝明目之效;以芸香(俗称“臭草”)煲煮绿豆沙,用于清热消暑。这些鲜活的药食同源知识,是广府生活方式的微观体现,构成了我们设计的文化基石。
进而是知识的空间性转译。设计的目标,是将文本与口述的知识,锚固于可感知的物质环境。我们在社区广场复种岭南十香,使其成为引发代际交流的活态媒介;在咖啡店门外设置种植斑斓叶、薄荷和迷迭香等香料植物的花箱,并鼓励商户将其开发为特色饮品,让传统知识在当代消费中焕发新生;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屋顶,营建为鸟类与昆虫提供食源、蜜源的乡土植物群落,这既为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踏脚石”,也通过实时影像等方式,帮助居民直观感知生态过程。这些基于文化关键物种的介入,让生态文化从抽象概念,变为居民可触、可用的生活一部分。
最终是知识的行动化培育。物质空间的改善激发情感认同,而可持续性的关键在于将认同转化为持续的集体行动。我们联合基层治理力量,策划系列环境教育活动,通过工作坊、微讲座,将植物养护技能与其背后的故事一同传递。这是一个缓慢但至关重要的社会学习过程。成效随之显现:有居民开始自发拆除门前围栏,将私人小景融入公共视野;社会网络分析也显示,居民与商户正逐渐成为生态知识传播与空间管护的核心节点。
未来启示
地方性生态知识驱动更新的广州经验
广州传统中轴线“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古老格局,本身就是“因势利导”生态智慧的宏大叙事。今天的城市更新,理应传承这份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并予以创新性的发展。
以地方性生态知识为核心的治理模式,其价值远超景观美化。它通过重塑居民与脚下土地的情感与文化联结,培育了一种基于共同认同与环境关怀的“关系性价值”。这为破解高密度城市中人与自然疏离、社区认同弱化等深层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展望“园聚未来”,其深意不仅在于营造视觉上的美景,更在于推动城市形成一种根植于地方、富有文化韧性且由社会共同守护的绿色生长机制。让生物文化多样性成为城市更新的内在驱动,让地方性生态知识成为精细治理的智慧源泉——这或许是广州这座千年名城,为实现人民城市理念所贡献的一条生态文明实践路径。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高伟)
统筹:南方+记者 钟晓宇聚财略
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